跨境支付拯救中小银行
移动支付网消息:在经济下行压力大、金融强监管态势下,中小银行的生存状况成为了产业热议焦点。
根据相关数据统计,2024年以来已有83家(含拟定)中小银行进行合并重组,其中村镇银行32家、农商行35家、农信社15家和城商行1家。
中小银行的加速“消失”成为了既定事实。然而,在一些特殊场景下,支付正在拯救中小银行。
从传统视角来说,存贷汇是银行的基础能力,其中存与贷相生相伴,而以支付为基础的汇,一直由于利润微薄而被轻视。直到移动支付的崛起,银行开始认识到支付的重要性,但为时已晚,在零售领域银行移动支付难以破局。当下,与收单外包机构合作,开展联合收单成为银行入局移动支付的主流方式。
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,对于银行来说,支付仍然有更多机会。
2022年2月,俄乌冲突爆发,西方对俄罗斯的各类制裁开始接踵而至,西方企业的大批商品和服务撤出俄罗斯市场,Swift等金融系统开始对俄罗斯实施制裁。
世界大变局的出现,给了中国机会,大量中国外贸企业开始入场俄罗斯,填补西方企业撤出留出的市场空白。与此同时,这也带来了大量的跨境支付需求,如何将款项俄罗斯收回是中国外贸企业所苦恼的。
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为761.2亿美元,同比增长12.8%;到2023年,中国对俄出口1109.72亿美元,增长46.9%。
以人民币计算,仅出口回款就是一个近万亿的市场空间。
而回款渠道来看,主要包括三类,一是大型银行针对传统大宗贸易的回款;二是中小银行针对相对小微的贸易回款;三是USDT加密货币、甚至地下钱庄等相对灰黑的汇款方式。
随着今年西方对俄罗斯金融制裁的加码,大型银行几乎已经不敢开展对俄业务,这给长尾市场留下了巨大的跨境支付需求。
中小银行迎来“翻身”机会。
今年年初,随着西方的制裁加码,几大国有大行均收紧了对俄支付相关业务。这背后是大型银行的国际化业务较为丰富,为一国而失去全球主流市场并不划算。但中小银行则没有这么大的体量负担,部分村镇银行甚至从来就没有国际业务。
面对海量的市场需求,中小银行紧锣密鼓地推出对俄业务。特别是东北本地银行,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,有些甚至选择直接接入俄罗斯的支付体系。此外,在此之前,部分银行就已经存在人民币与卢布的现钞调运业务。多管齐下,无惧国际制裁。
东三省、内蒙古等靠近边境的银行有多家已经推出对俄业务。市场消息称,今年6月新增4家银行开通对俄收款业务,多为这些地区的农商行。
近日,又有进一步的市场消息传出,非处于边境的天津、青岛等地的中小银行也加入其中,推出了对俄业务。
出于业务的敏感度,当下较少银行在官方层面介绍对俄业务,市场消息的真假有待明确。以一斑窥全身,由此可看出中小银行在成熟市场破局乏力的情况下,剑走偏锋也就不那么奇怪了。
国际社会对中国中小银行的一系列“骚操作”也心知肚明。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就曾明确表示,相比大银行,更让她担心的是中国中小银行违反美国制裁令与俄罗斯做生意。
G7(七国集团)也在近期的G7峰会上探讨了过这一问题,但又不打算立即对这些银行实施任何制裁。原因是,当下的制裁措施对于这些银行的影响有限,如果进一步发布更多制裁措施,可能进一步提升这些业务对制裁的免疫力。
于是乎,中小银行似乎更加肆无忌惮。毕竟,比起慢性死亡,被SWIFT拉黑又算什么,风浪雨大鱼越贵的诱惑可不小。
“鱼”现在到底有多贵呢?
市场传闻,热门的对俄收款银行开户排队时间已经超过2个月,提前开户结汇则需支付超20万元、甚至30万元的费用。
能收到款还是第一步,由于贸易逆差存在,中国企业以出口为主,资金对冲需要时间,银行的结汇时间动辄数周,甚至数月。此外,卢布汇率波动大,其中的资金损失也大有文章。部分银行甚至玩起了“捆绑”销售,要求企业需在该行拥有足够的存款,验资或者购买理财服务后,方能够开户或结汇。以汇为基础,间接拉起了存贷等其他金融业务。
如此场景,甚至可以国际大型银行的开户难度齐肩,对俄支付的中小银行一时风光无两。
对俄业务的火热,也引发了许多行业人士的思考,对于国际支付来说,参与其中的逻辑底层仍然是银行为主。
所以支付的尽头是金融,落到实体就是拥有最全金融资质的银行。做大做强的支付企业,逐渐意识到银行的重要性,不仅仅是申请支付牌照或者收购牌照,收购银行也成为了新的考虑方向。
在国内,由于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》的落地,常态化严监管使得支付机构与银行所面临的监管态势已经非常相似,对于有实力的集团来说,抛开已有的场景限制不谈,从资质来看,与其委身支付机构,为何不进阶到银行呢?
而在国际市场上,银行始终都是包括支付在内的金融业务核心角色,当下Web 3.0在全球市场发展迅速,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融合也在加速。各国各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也开始逐渐松动,发放Web 3.0相关牌照。
或许在这波中小银行“消失潮”中,支付会成为其中一个破局答案。